自卑與超越_阿德勒
今天我要導讀的這本書是《自卑與超越》,他是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經典之作,他會告訴我們如何克服自卑,超越自我,改變人生命運。我們通常會認為,只有條件不好的人才會自卑,比如說:個子不夠高、長得不夠漂亮、或者學歷太低、家裡太窮。然而阿德勒認為,自卑感人人都有,那些看上去很強勢、很傲慢、做事不容置疑的人,他們心裡面其實也隱藏著與外表截然不同的自卑感。這本書的作者 『阿爾弗雷德‧阿德勒 』曾經也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。
他相貌平平、身材矮小、駝背、患有軟骨病,四歲才蹣跚學步。不僅如此,他還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哥哥,兩個人相比簡直是一個是天、一個是地,這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,他不僅天資不好,就連運氣也不好,幼年就經歷過兩次車禍,早早地體會了死亡的恐懼,或許,就是這樣的一個先天不足、後天不順的孩子,為了克服自卑,超越自己,立志要做一名醫生,經過不懈的努力,他真正的上演了一部青蛙變王子的故事。最終,他不僅成為了醫學博士,還被赫赫有名的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賞識,成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的第一任主席,被譽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。
但是,阿德勒的學術觀點卻與弗洛伊德不太一樣,弗洛伊德強調先天生物因素認為人的行為都有先天的內部驅力,阿德勒並不認為人的命運都有先天決定,他更強調社會因素對人的影響,認為人的行為受個人目的和社會驅動,一個人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,這使得阿德勒最終和佛洛德決裂,並且創立了一個新的心理學流派,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說的個體心理學。個體心理學中使個體後天的努力,阿德勒認為,如果一個人可以找到生活的真正意義,就能有勇氣戰勝先天限制、克服自卑、超越自我。可以說,阿德勒自己的經歷就是一個超越自卑、改變命運的典型案例,這也正是他創立個體心理學的基礎。
我今天要讀的這本《自卑與超越》,就是個體心理學的代表作,他於1932年出版,英文名字直譯過來就叫做《生命對你意味著什麼》,之所以被翻譯為《自卑與超越》,是因為自卑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最為核心的概念,而超越自我也是所有人一生的追求。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,如何超越自卑、找到生活的意義。
我將透過四個問題為您導讀:
一、人為什麼會自卑
二、自卑會帶給我們什麼?
三、如何克服自卑,超越自我
四、什麼是生活真正的意義
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,人為什麼會自卑?
前面談到很多人以為只有條件不好的人才會自卑,但是阿德勒認為自卑感人人都會有,當現狀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或期待的時候人就會自卑。比如:有一個姑娘,有著人人羡慕的高挑身材,卻因為個子高,站在一群女生當中顯得很突兀,班級排隊也總是被排在隊伍的最後面,這讓他有種被孤立的感覺,為此,她既苦惱又感到自卑勁,於是她開始逃避社交。類似這樣的案例,在心理諮詢當中經常遇到他人認為的優勢所在,在當事人眼中卻是一種悲傷,那麼有了自卑感怎麼辦呢?坐以待斃嗎?並非如此,阿德勒說了,自卑感本身就會促使我們做出改變,然而當我們對現狀不滿的時候,還有一種力量會促使我們做一些事情,「超越自我」,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,這種力量就是優越感,說白了就是想做人上人,就像人人都有自卑感一樣,人人也都有對優越感的追求,希望自己可以擺脫現實的限制。
阿德勒認為優越感是對自卑感的一種補償,為什麼這麼說呢?舉個例子,你問一個小學生,他的理想是什麼,很多孩子會說他想做老師,為什麼呢?因為孩子不得不面對自己弱小無力的現狀,而做老師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他覺得自己有力量,可以控制比他弱小的人。在孩子的世界裡,老師就代表權威,擁有權威可以讓他的處境變得更好,從而獲得安全感。想成為老師,這個願望就是對優越感的追求,也是對內心自卑的補償。阿德勒還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,他發現從小體弱多病或者是經歷過家人病故的孩子,常常會努力成為醫生,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對抗疾病和死亡,克服對死亡的恐懼,多一些安全感。阿德勒自己也是這樣走上學醫道路的,並因此完成了從自卑到超越的過程,所以自卑感和優越感就像是鏡子的兩面,自卑感就如同鏡子的暗,面對現狀的不滿,讓我們迫切想遠離現在的處境;而優越感呢,就如同是鏡子的亮面,那個光明吸引著我們向前衝,小到個體、大到社會,無不如此。
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,就會讀萬卷書、行萬里路,人類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時,才能齊心協力促使科學進步,可以說,自卑就是為了超越自我而存在的,但是自卑一定會讓我們超越自我嗎?這可不一定,比如一個人外表強勢,不允許別人提意見,他壓制別人,好讓自己覺得比別人強,從而獲得權威感和優越感,但這並不能讓他真正的突破自我。再比如說,如果做老師是為了用權威壓制學生來彰顯自己的力量,做醫生是為了主宰他人的生命,顯得比別人更有優勢,那麼阿德勒認為這樣的人也很難真正克服內心深處的自卑感,因為他只是利用別人和自己的差距獲得安全感,而這並不能夠抹平他對現狀的不滿,所以他會繼續自卑和不安。
由此我們就會產生第二個問題,自卑到底會帶給我們什麼?
阿德勒說,自卑帶給我們動力,但是他也特別強調,我們要避免陷入自卑情節,這會讓我們誤入歧途。比如一個從小家境貧窮的孩子,想吃什麼吃不到,想穿什麼買不起,他可能會自卑,當然他就可能會利用課餘時間打零工掙錢,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些,他也可能更加努力的學習,希望改善以後的生活,讓自己的孩子不再受窮。這個時候自卑讓我們更加努力做事兒,不斷改善生存環境,從而超越他人,也突破了自己,最終獲得優越感。這樣的行為在阿德勒看來就是對自卑的積極補償,它會給我們動力。
但是也有的孩子會把父母辛苦賺來的錢拿來裝大方請朋友吃飯,還有的會自怨自艾或者抱怨父母、憎恨社會,他會想,是的,這不是我的錯、這是社會的錯、這是父母的錯、我本應該得到照顧,有些甚至故意舉止傲慢來掩蓋自己自卑的內心,我沒錢,其實呢我根本就不在乎錢,這樣他就會陷入了虛幻的優越感中,好像對成功不屑一顧,也不再努力改變自己的處境。在阿德勒看來,這就是對自卑的消極補償,它會讓我們誤入歧途,對自卑的消極補償並不能夠真正的解決問題,借此獲得的優越感也只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滿足,並不被社會認可,這樣下去,他的問題會越積越多,自卑感會越來越重,久而久之,當他在生活當中遇到問題,都會採取這種方式認定自己,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,就陷入了阿德勒所說的自卑情結。
阿德勒在書中講了一個少女的故事,她生來就不被家人喜歡,12歲起便開始和男生廝混,還有著長達十年的盜竊史,這讓女孩兒和母親的關係極差。這個女孩兒對阿德勒說,說實在的,我並不喜歡偷偷摸摸,也不喜歡和男孩子混在一起,我這樣做是要讓母親知道他根本管不住我。阿德勒說,這個女孩兒明顯感覺到母親不喜歡自己,所以很自卑,她試圖透過報復母親證明自己比母親厲害來獲得優越感,結果只讓自己的處境越來越糟糕;陷入自卑情結的人為了減輕焦慮,必然會饑不擇食的爭取優越感,反而更容易誤入歧途。
那麼,我們該如何避免陷入自卑情節,實現自我超越呢?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個問題。
阿德勒在本書當中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,在自我超越的過程當中,我們確立的生活目標會影響我們的前行方向。生活目標,簡單來說就是你想要得到的結果,阿德勒說,人類想要登上月球,為了實現這個目標,就會想盡辦法努力克服人類身體和地球重力的限制,而你想上台大、政大,哪怕寒窗十載,也會在所不惜。回到我們剛剛說到的那個女孩,她之所以表現得不可理喻,是因為她定錯了目標,她認為要獲得優越感就是要報復母親,這個目標決定了她的行為,即便她不在和男孩子廝混,不再偷東西,她也會透過其他行為來報復母親。但是,如果她調整了自己的生活目標,努力完善自己,讓自己變得受歡迎,以此來實現真正的優越感,那麼她的那些問題行為自然會消失。
再比如,有個孩子,所有人都嫌他懶,但不管家長和老師如何批評,都無濟於事,因為他的懶是有目的的,他想借此來尋求家長的格外關注,「懶」只是他的一種手段而已,可見,一個人的目標決定了他會怎麼做來改變現狀,這是人們能否實現自我超越的關鍵。那麼在這裡呢就有一個問題了,一個人的生活目標是怎麼來的,萬一我們確立了錯誤的目標,該怎麼辦?
弗洛伊德的先天決定論認為,童年經歷形成的潛意識對人的一生有決定性作用。行為主義的創始人、著名心理學家 約翰·布羅德斯·華生 則認為,環境決定一切,他說,只要給他一個孩子,它可以把他塑造成任何想要的樣子。我們也常說,這孩子生來就是這樣,或者都是父母教的不好。阿德勒也非常重視童年經歷,但是他認為,人的心理雖然不能夠脫離遺傳和環境,但也絕非完全由這兩者決定。人們有權決定自己的思想,因為人們會對事情產生個性化的解讀,而不同的解讀會造就不同的生活目標。比方說同樣是童年有過不好的經歷,有人會想,我要努力改變這種情況,讓我的孩子不再遭受同樣的痛苦,所以他的目標就是努力工作,追求更好的生活。有的人卻覺得世界這樣對我,我為何要善待世界,所以他就想要報復社會,但是阿德勒認為,即便人們一開始把目標定錯了也沒關係,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重新解讀過往的經歷,修正生活的目標。
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解讀的經歷、找到真理的過程,這也是超越自我的過程,比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位因為個子高而自卑的姑娘,如果她重新看待過去,就會發現,大家並沒有因為個子高而孤立她,而是因為她陷入自己的感覺,不主動參與社交,逐漸與大家疏遠了;當她改變想法,那麼她就會多一些主動性,少一些對自己的批判,人際關係的問題也迎刃而解。那麼,當我們覺得自卑沮喪的時候,可以從哪裡入手,找到問題,重新確立新目標呢?阿德勒給了我們兩條途徑來探索這個問題。
第一個途徑是早年記憶,阿德勒說,在所有心靈現象當中,最能暴露秘密的就是個人的記憶,他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,諮詢者是一名女性,她總是仇視,嫉妒和打壓年輕女性,無法與他們建立良好合作,阿德勒幫他回溯了童年的記憶,這才發現他小時候被家人要求延後入學,等妹妹到了上學年齡在一起上學,因為遷就妹妹,讓她覺得自己備受冷落,於是要戰勝年輕女性就成為了他的目標,而這也正是他成年之後會仇視年輕女性的原因所在。
在回顧記憶的時候,我們要注意的是,記憶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並不重要,它的最大價值在於我們對自身以及環境的判斷,比如他們總是侮辱我,我早發現世界就是這個樣子,這些判斷都可以幫我們發現問題。除此之外呢,我們還可以透過夢來瞭解,阿德勒認為,當一個人想要的東西與生活常識不符的時候,就會做夢,夢可以讓人避開常識,堅定自己的目標。比如書中提到了一位女性諮詢者,她從小天生麗質,備受寵愛,這讓他覺得自己就應該被人照顧,但是有常識的人都知道,沒有人一直需要並可以得到別人照顧,因為她不想面對這樣的現實,所以總是夢見自己孤身一人,而他的夢讓他可以理所當然的逃避,長時間訂定自己應該被人照顧這個目標,我們在生活當中也常常遇到類似的情況,一個希望不勞而獲的人,儘管常識告訴他,賭博會讓很多人傾家蕩產,但是他依然希望靠賭博暴富,這個目標會促使他幻想暴富之後的生活,激發他撇開常識去賭博,這種幻想就類似於夢,就是為了支援他想賭博的生活目標,但我們從早年回憶和夢境當中瞭解過去的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目標,我們就有機會從新的角度去重新解讀過去的經驗,建立新的生活目標。但是對經驗的重新解讀在阿德勒看來並不那麼容易,他受制於我們如何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,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與傳統精神分析不同的地方。
傳統精神分析法是中性的,而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具有價值觀,他認為人活著都有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追求,通俗的說就是我們想知道我們為什麼而活,來到世上走一走,我要給世界留下些什麼,而這正是建立生活目標的基礎,那到底什麼是生活的意義呢?我又該如何找到他?這是我要講的第四個問題。阿德勒認為,生活真正的意義存在於人類生存所必須面對的三大事實當中,他們分別是。
第一、我們生活在資源有限的地球上,必須發展個人的生存技能與他人資源互換。
第二、我們無法單槍匹馬應對所有困難,必須與他人產生聯繫,借助群體的力量。
第三、人類有兩個性別要繁衍生息,就無法回避愛情和婚姻。
這三大事實對應的是三個問題,他們分別是職業、社交和婚姻。阿德勒認為,要解決這些問題都需要與他人產生關係,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必須與他人合作,我們生活的意義也只有在與別人的交往以及合作當中才能體現出來,而一個人要與他人合作做的事,就一定要對他人有幫助,對社會有貢獻,否則,即便他擁有再多東西,對於別人而言,他存在的意義就是零。
一位教師如果只是為了佔有統治地位讓自己顯得重要,他就會斥責批評學生,那麼這時候只有他自己認為自己很重要,並不會得到學生的認同。相反,如果這位老師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,願意真心貢獻力量,學生才會真正認可這位老師,老師也可以更大程度的發揮價值,他的存在也才有意義。在阿德勒看來,那些陷入自卑情節無法自拔的人,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往往是極端個人化的,他們的興趣往往只停留在自身,這就導致他們很難去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,那麼,合作的技能在哪裡學習,我們應該如何與人合作呢?阿德勒認為,合作最早源於家庭,家庭會讓一個人學會關心身邊的人,與他人合作,一個人生下來第一個接觸到的就是母親,嬰幼兒一般也主要由母親照顧,因此,合作首先是透過母親的言傳身教來教給孩子,孩子傷心的時候,母親溫柔的擁抱他,吃東西的時候,母親微笑贊許,每一個細節都讓孩子喜歡他,願意與他合作。不僅如此,母親還要懂得讓孩子多和他的父親打交道,鼓勵孩子離開自己,走出家門兒和小朋友玩耍,然後將信任和友誼拓展開,直到整個社會。
相反,如果母親只對自己感興趣,會導致她對孩子的控制和競爭。比如,他會對孩子說,離開我,你連飯都吃不上,你爸根本不管你啊說這樣的話,好讓孩子依賴自己,而不是孩子的父親,讓自己顯得更重要,更受歡迎。這樣的母親根本無法教導孩子或其他人平等合作,無法拓展孩子或其他人的聯繫,更別說發展合作能力了。一旦孩子離開了母親,比如說去上學,問題就有可能發生,孩子會希望把媽媽留在身邊,他可能撒嬌、哭泣或者裝病來獲得媽媽的關注,另一方面,他也有可能發脾氣和媽媽頂嘴,這也是尋求關注的,表現在家庭生活中,父親和母親的作用同樣重要,一個孩子對婚姻最初的概念就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,如果父親和母親能平等合作,孩子就能學會將來如何與配偶以及其他人好好相處。
假如父母當中有一方總是想著駕馭另一方,比如父親脾氣暴躁,覺得家裡所有人必須對他言聽計從,那麼孩子就有可能認為婚姻就是一種奴役或者臣屬關係,可見家庭合作非常重要,而父母之間的合作更是孩子學習合作的榜樣。當然,如果你在家庭當中沒有很好的學到合作,也不等於你一定不會合作,正如阿德勒所說,這取決於你從中學到了什麼。比如在有兩個孩子的家庭,父母不懂得平衡關係,弟弟妹妹的到來讓大孩子受到的關注減少,有些大孩子會把父母的行為理解為弟弟妹妹太小需要照顧,於是呢幫父母一起照看弟弟妹妹,並因此培養了責任心,鍛煉了合作能力。但是也有孩子會覺得父母更喜歡弟弟妹妹,於是他總是努力去吸引父母的注意,成年後,她也更容易去和別人比較和競爭,這就是個人的解讀對人的影響。除了家庭的影響,學校的老師、同學以及社會關係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,即便成年之後,我們也依然可以透過學習增強自己的合作能力,因為任何時候我們都可以重新解讀經歷。
好,現在我來總結一下《自卑與超越》這本書的內容,人人都有自卑感和優越感,自卑感和優越感的存在是我們追求卓越的推動力,它促使我們克服困難、超越自我,而想要克服自卑、實現超越,我們就得確立自己生活的目標,找到生活的意義。阿德勒認為,生活的意義不能使自己一個人的意義,《我們想要生存》就要與他人合作,而合作就需要我們對他人有説明,對社會有貢獻,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找到克服自卑的真正力量。